手部衛生是WHO 列為最重要公共衛生課題之一,根據WHO 數據指出「用肥皂洗手」是最簡單、有效且具成本效益的疾病預防方法。 另,疾管署資料指出民眾養成勤洗手的習慣,可有效預防腹瀉、呼吸道傳染病以及腸道寄生蟲疾病;到底哪些時機點應該要正確洗手呢?高雄市立鳳山醫院感染管制師戴慧玲提醒,為了避免「病從口入」,因此,在接觸食物及照顧嬰幼兒前,都應加強手部清潔;此外,看病前後、上完廁所及擤鼻涕後都是洗手的重要時機點,才能有效預防病菌的傳染喔! 1.吃東西前:生活環境中,存在許多看不見的細菌、病毒,雙手於不知不覺中會接觸、沾染,吃東西時雙手難免接觸到食物,容易將病菌帶入口中 2.照護小孩前: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發展,更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。因此外出返家後要洗手、更衣再接觸嬰幼兒,以降低幼兒染病的可能性。 3.看病前後:為避免將細菌帶入醫院,保護醫院內其他抵抗力弱的病人,且在醫院就診環境中容易接觸到病菌,因此,在進入醫院前以及離開醫院前也要洗手,不僅保護自己,也避免將病菌帶回家。 4.擤鼻涕後:平時應避免用手碰觸口鼻,以避免吃進病菌,特別是出現呼吸道症狀時(如:流鼻涕),鼻腔分泌物含有大量病菌,即使用手帕、衛生紙等擤鼻涕,雙手仍可能沾染分泌物或 病菌,一定要洗手,避免病菌傳播。 5.上廁所後:如廁與清潔擦拭的過程,雙手都可能不慎沾染尿液及糞便;甚至在翻馬桶蓋、開關門、沖水時也可能沾染病菌,因此上廁後一定要確實洗手。 資料來源:疾病管制署延伸閱讀■  洗手不擦乾,越洗越髒?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ygypbd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